中国没有崩溃而是风景独好,因为走了这条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指导下,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展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方位成就和深层次变革的基础上,对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独创性贡献,其最主要的亮点有三: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二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体系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与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义语,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和发展。三是掲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论述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几乎每一条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密切联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中国道路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没有必要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联在一起。这是不对的。任何一条道路的开辟和形成,必然是有历史联系的,它是多种因素包括历史因素起作用的结果,决不是一座从天而降的“飞来峰”。概括地讲,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道路,也就谈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形成。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后若干阶段有机结合起来并加以考察和研究,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错误,我们不仅达不到目标,甚至可能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今后前进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做到“三个坚持”“ 一个贯彻”和“两个不断”。“三个坚持”之一,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开辟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信。
航拍重庆巫溪宝坪村。宝坪村所处的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于2017年启动了“五改两治”行动,对村居厨房、厕所、圈舍、线路、破损墙面、院坝、排水沟进行整治,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打下硬件基础。在宝坪村,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团队,对村居立面、道路、栅栏进行规划设计,将农田变为景观,呈现出一番别致的新景象。图为航拍视角下的宝坪村。(新华网 李相博 摄)
用正确的历史观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形成看,它可以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或称两个时期)。为什么总有人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来相互否定?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是认识问题。有的人由于不能辩证地认识这两个历史阶段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的差别而产生了困惑或糊涂认识,这可以通过学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方面的重要论述,达成统一的认识。二是历史虚无主义作祟。多年来,国内外一些人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他们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等旗号,对中华民族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极尽攻击、歪曲之能事,他们“乱史”的目的在于“改道”。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句话可以用来揭露那些搞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真正面目。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必须用正确的历史观,要坚持做到这三条:一是“两个如果没有”,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实行并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形成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二是“两者不可割裂”,虽然这两个历史阶段在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还要继续坚持和发展。三是“两个不能否定”,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阶段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阶段,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阶段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后一个时期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用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党员干部,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当前党员领导干部的现状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用历史尤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来教育党员干部。这里要特别提到两个“1·5讲话”:第一个“1·5讲话”是指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的6个时间段中加以考察,这对于党员干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从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具有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第二个“1·5讲话”是指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他贯通历史与现实,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可以使党员领导干部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逻辑,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和形成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和重大成果,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重挫。当时攻击马克思主义、鼓吹社会主义历史终结、唱衰中国的舆论不绝于耳,真可谓“万花纷谢一时稀”。但是,马克思主义从未被打倒,社会主义历史并未终结,中国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画卷,这一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密切相关。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笼统地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走出低潮,但是,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在70年时间里通过开辟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原先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世界历史意义举世公认。
从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选择走西方现代化道路,但是这些国家现代化的实践并不成功,他们或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或丧失独立自主权利,或贫富分化严重甚至发生动荡等等。因此,如何既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又保持自身独立,成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可回避的两难选择。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雄辩地告诉世人,现代化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必要对西方现代化模式唯马首是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路径。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资本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列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潮流相结合中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新中国打下的基础上,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正因为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中华民族才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要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必须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深刻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和外延,提出构建集11种安全为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在2018年“1·5讲话”中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并提出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五个“必须做到”;在2019年“1·21讲话”中对防范化解7个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并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了总的遵循。
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跨越“第二大经济体陷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第二大经济体陷阱”就是这种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回顾近一百多年世界现代化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后发国家在崛起过程中会遭遇到守成国家的打压,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国际现象。1985年9月,美国与日、英、法、德4国签署的“广场协议”成为美国打压第二大经济体的典型事例。在“广场协议”里英、法、德都对美国作出了让步,日本作为当时第二大经济体,是美国打压的重点,因而让步最大,其核心内容是实现日元对美元的升值。“广场协议”的签署表明,在20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已经出现了“第二大经济体陷阱”这个国际现象。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打压第二大经济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美国制度和意识形态基本相同的国家,如日本;另一种是与美国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如前苏联。美国使用的手法也不一样,对日本主要是在经济方面施压并辅之以外交手段,而对前苏联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包括意识形态渗透、实行金融货币战、挑起前苏联民族之间和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等等,最为致命的是,把前苏联拖入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军备竞赛。回顾这段历史,可以达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当前,我国也要积极应对“第二大经济体陷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战略定力。从综合国力上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我国已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未来发展战略上看,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战略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瞻远瞩,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十九大制定的“两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明确指出了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和生态文明等方面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是经过反复论证、具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以实现的宏伟目标。我们完全可以说,实现党的十九大制定的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之日,也就是中国跨越“第二大经济体陷阱”之时。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展望未来,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念和无比的自信继续昂首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巩固好、发展好,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严书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本文发表于《前线》杂志2019年第12期,原标题《新中国7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责编:曹晶
版式:山中石
监制:李爱玲
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id:qianxiantheory)
点击图片下载前线客户端
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前线杂志】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